您的位置: 首页 >> 宣传推广 >> 正文

您好,我叫普兰,这是我的名片

发布日期:2025年04月15日     资料来源:      点击数:次    【字体:

打印分享到:

您好,我叫普兰,这是我的名片


在古老的科迦寺前静赏传承千年的藏戏宣舞

看青稞和油菜花在阿里江南的秋风中翻涌

遥望冈仁波齐山和纳木那尼峰

在明媚的玛旁雍错旁洗净烦恼

任何一段岁月的重叠

既是告别,亦是新生

图片

地理




图片
     普兰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西南部、阿里地区南部,与印度、尼泊尔接壤,是全国 12 个三国交界县之一、西藏 21 个边境县之一。普兰有国家一类开放的普兰口岸,是中国、印度、尼泊尔三国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交流的重镇。

    普兰被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脉环抱,属于高原亚寒带干旱气候区。日照充足,日温差大, 年温差相对也较大,气温低, 降水少。普兰年平均气温0.2℃, 平均海拔 4500 米以上,边境线长 414.75 公里,通道口21 个,总面积 13179 平方公里。


图片



   普兰有着丰富的山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和矿藏资源。有冈仁波齐山、纳木那尼峰、玛旁雍错、拉昂错等世界级旅游资源,河流、湖泊清澈见底,雪山冰峰,云雾环绕,是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有野牦牛、羚羊、雪鸡、雪莲等丰富的高原野生动植物资源 20 余种,高原上一年四季都上演着一场永不谢幕的生命狂欢。

     普兰有丰富的矿藏资源,来自冈仁波齐山海拔 5686 米处泉口的矿泉水水质清甜;在曲普温泉 的水汽氤氲中,卸下所有的疲惫,温暖包裹了 全身,是各地“驴友”争相打卡之地。

图片


    普兰县城海拔 3900 米,位于孔雀河流域的高山峡谷中,受到来自孟加拉湾湿润气候的影响,拥有宜人的“高原小气候”。普兰属于半农半牧县,耕地面积 8919.4 亩,可利用草地面积945.58 万亩,以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山地草原等为主,灌丛、沼泽、荒漠草场分布少;土壤以高山草甸土、山地草甸土、黑钙土等为主, 有机质、氮、钾含量高。也正因如此,普兰素有“阿里粮仓”的美誉,盛产青稞、油菜、豌  豆、马铃薯、萝卜等。目前,普兰县的粮食播种面积约占整个阿里地区的 1/3,为整个阿里地区的粮食输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普兰县下辖普兰镇与巴嘎乡、霍尔乡两乡 一镇、10 个村(社区),藏族、汉族、回族、 维吾尔族等 7 个民族在此聚居,常住人口为 1.22 万人(截至 2020 年年末)。


历史




图片
   
  普兰,名称的解释众多:一叫“不让”,象雄文献记载:“不”最初指头,“让”指马;另一说“不”在象雄语中意为“雪”,“让”意为  “山”,是指被雪山所包围的区域。关于这一地名的来源,也有说法认为是指孔雀河谷区狭窄的地貌,普兰县面积虽有 13000 多平方公里,但山高谷深,峰峦起伏,海拔 6000 米以上的山峰就有十余座。

    普兰历史久远,在公元初始,它就成为古象雄王国中心辖区之一。古象雄文明可以追溯  到远古的一万八千年前。地域辽阔且位于交通  要道的古象雄,堪称“古代文明交往的十字驿  站”,与中亚、西亚、南亚等地域都有过交流,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古象雄王国成为古  丝绸之路驿站的先天优势。

    随着吐蕃的崛起,古象雄王国逐渐衰落。普兰后来又成为吐蕃王孙吉德尼玛衮的发迹之地。公元 9 世纪,吐蕃王朝土崩瓦解,吐蕃王孙吉德尼玛衮逃向阿里,辗转来到孔雀河谷的普兰。他得到了当地豪族的支持,与豪族联姻并育有三子,被当地人拥立为“阿达”(领主、国王)。后来,吐蕃遗嗣把阿里划分为雪山围绕的普兰、土林围绕的古格和湖泊围绕的拉达克,这就是文明古今的“阿里三围”。

    1951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独立骑兵师进藏英雄先遣连以及后续部队到达普兰,普兰宣告和平解放。从此,普兰同西藏其他地方一样,经历了百万农奴解放、平定叛乱、民主改革、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时期,走上了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1960 年,“普兰宗”更名为“普兰县”,建立了中共普兰县委员会和县人民政府,归属阿里地区管辖至今。依托生态,立足边贸,发展产业,如今的普兰实现了快速发展,呈现出全县群众安居乐 业、生活幸福的新气象。普兰于 2019 年成功脱贫摘帽,近年来,荣获“2019 中国最美县域榜单”“2020 中国最美县域榜单”“第八批全国民 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西藏自治区双拥模范城”“西藏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县)” 等众多美誉。


主要民族





     普兰县位于阿里地区东南部,县境内有藏族、汉族、回族、维吾尔族等 7 个民族在此聚居。根据普兰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普兰县常住人口为 12242人,其中,藏族人口为10095 人,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 245 人,汉族  人口为1902 人。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来自周围地区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构成了普兰县以藏族为主,多民族交融的精神文化家园。

图片


     将农牧文化与宗教文化融入服饰、音乐、 舞蹈中,是藏族传统文化特有的形态,也是藏族人民在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共同作用下的传承。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普兰藏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才貌双全的姑娘穿着如同孔雀开屏的普兰传统服饰;英俊帅气的小伙在草原上跳起果尔孜舞;科迦寺前的藏戏代代相传;源于古象雄王国的宣舞和源于古格王朝的嘎尔舞,依然是欢迎客人的盛大礼仪……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歌舞声一直回荡在普兰大地。

图片

     普兰也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文化瑰宝,向世人展示了一部开放、交流、融合的高原文明发展史。普兰“飞天”服饰精湛的制作工艺技术令许多历史和民族服饰文化研究人员惊叹,它的制作工艺融合着汉族、藏族等民族以及尼泊尔、印度等众多国家的服饰编织、金银打造、刺绣和缝制技术。普兰优秀的民间画家和工匠  还融合汉族、维吾尔族等多民族的手工艺文化,创造了无数精致、优美的艺术作品,如唐卡、 木雕塑、建筑绘画等。至今,木制茶具的制作、 黄金白银首饰的制作、牛羊毛或麻线制品的制作、土陶器的烧制等民间藏族手工艺术,仍在  普兰代代流传,各类藏族特有的生活用品,如种酒器,酒缸、酒壶、酒碗,以及形状不一、大小不同的各类木碗,在普兰人民家中依然随处可见,也赢得了游客的青睐。

图片


     如今,漫步在普兰县城,走在科迦寺古老的石阶之上,聆听远古的歌声,在现代化的城镇里,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信仰与世俗和谐共融。藏族人民的勤劳与坚韧,汉族的睿智与豁达,其他少数民族的热情与奔放,共同交织成一幅各族人民为美好生活共同奋斗奔波的景象,这也成为普兰最美的人文风景。

民俗节日





     雪山下,碧水旁,古老的仪式庆典在这里传承,文明代代相传,在变迁中存续了千年的社会记忆。静与动,古老与现代, 一起构成了普兰独特的民俗文化。

      藏历新年

    藏历元月初一是西藏最隆重的新年,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相传,西藏在公元前便出现了根据月亮圆缺及星辰转动来推算四季的历算法。每当春暖花开之际,人们便聚在一起庆祝新春,并逐渐形成了一种定期的庆祝活动,成为藏历年之始。到了 13 世纪,把藏历元月初一定为新年之始,从此藏历新年正式成为西藏重要的传统节日并延续至今。
    藏历新年是一年中亲朋好友欢聚的最佳时节,除了传承“古突”(年夜饭)、“驱鬼”、换经幡、备年货等习俗,还有喝青稞酒、看藏戏、打牛角、跳锅庄等节日文化生活。藏历新年也是整个西藏文化习俗的一个缩影。
图片

      普兰新年

     按照传统习俗,普兰在每年藏历十一月初一迎来普兰新年,与家人亲朋团聚、全村民众载歌载舞,共同欢度新年。普兰新年同样传承着丰富的文化习俗,如吃“古突”、背“银水金水”、喝“央子”(大碗酒)、跳古老的“宣”“果尔孜”(古兵舞)等古老舞蹈。
    关于普兰新年的来历,民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在藏历十一月过普兰新年,与诺桑王子有关。在诺桑王子时期,北方征战任务重,因此当地在藏历十一月诺桑王子出征前过普兰新年。另一种说法认为,在藏历十一月初一欢度普兰新年,与普兰的节气和气候变化有关。在整个阿里地区,普兰县有其独特的  “小气候”,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结束最寒冷的冬季气候、大地开始回暖就出现在藏历十一月,民众便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欢度普兰新年。

    男人节                    

    在普兰的科迦村有一个独特风趣的节日——每年藏历二月十一至十五的男人节。
    节前,由村中有威望的老人操办集资,规定好每家所要提供的米面、酥油、肉类和柴草数量。节日当天,村里从18 岁至最年长的所有男人都会聚集在科迦寺前,喝酒看戏。妇女们身着孔雀盛装,给男人们敬献青稞酒、酥油茶。男人们喝酒看戏、谈天说地,享受着男人被奉为上宾的最美好时刻。节日一过,男女则平等相处。


上一条:阿里旅游亮相在南丝绸之路

下一条:走进阿里的9座古堡,探寻历史的隐秘